古无清唇音与古无舌上音
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现代普通话中的“古无轻唇音”现象是清代学者钱大昕提出的著名论断,指上古汉语(先秦时期)没有轻唇音(即唇齿音[f]、[v]等),中古时期(唐宋)的轻唇音是从上古的重唇音(双唇音[p]、[ph]、[b]、[m]等)分化而来的。以下是典型例证及音标对照:
1. 父 vs. 爸
- 父(中古音):《广韵》注为“扶雨切”,中古音为[bʱju](浊音,后演变为普通话[fù])。
- 爸(上古遗留):现代读音[pä](或[pa]),保留了上古重唇音[ba](或*[pa])的特征。
- 上古“父”可能读如[ba]或[pa],后声母擦化为[f],而口语“爸”未参与音变。
2. 非 vs. 悲
- 非(中古轻唇):《广韵》“甫微切”,中古音[pɨi] → 后期演变为[fēi]。
- 悲(中古重唇):《广韵》“府眉切”,中古音[pɪi],声母未轻唇化,现代读[bēi]。
- 上古同源词根可能为[prɨj](“非”与“悲”同源分化)。
3. 方 vs. 旁
- 方(中古轻唇):《广韵》“府良切”,中古音[pɨɐŋ] → 演变为[fāng]。
- 旁(中古重唇):《广韵》“步光切”,中古音[bɑŋ],现代读[páng]。
- 上古同源,如“方”[paŋ]与“旁”[baŋ],体现重唇分化。
4. 未 vs. 妹
- 未(中古轻唇):《广韵》“无沸切”,中古音[mʱɨi] → 演变为[wèi](微母脱落)。
- 妹(中古重唇):《广韵》“莫佩切”,中古音[muɑi],现代读[mèi]。
- 上古同源,如“未”[mət]与“妹”[mˁəts],均保留双唇音。
5. 反 vs. 板
- 反(中古轻唇):《广韵》“府远切”,中古音[pɨɐn] → 演变为[fǎn]。
- 板(中古重唇):《广韵》“布绾切”,中古音[pan],现代读[bǎn]。
- 上古同源,如“反”[panʔ]与“板”[pˁranʔ]。
音变规律总结
- 轻唇音来源:中古轻唇音(非组字)来自上古重唇音(帮组p-、*ph-、*b-、*m-)。
- 例:p- → f-(非),b- → v- → w-(微母)。
- 分化条件:轻唇化发生在合口三等韵前(如东韵、虞韵等),其他环境保留重唇。
- 方言证据:闽南语、客家话仍读重唇,如“飞”闽南语读[pe](非pjɨ→fei)。
国际音标对照表
例字 | 上古音(拟音) | 中古音(广韵) | 现代普通话 |
父 | *[baʔ] | [bʱju] | fù [fu] |
爸 | *[pa] | 口语未录 | bà [pä] |
非 | *[pjɨj] | [pɨi] | fēi [fei] |
方 | *[paŋ] | [pɨɐŋ] | fāng [fɑŋ] |
未 | *[mət] | [mʱɨi] | wèi [wei] |
通过以上例证可见,普通话的轻唇音[f](如“父、非”)在上古均为重唇音,而口语词(如“爸”)或方言保留了更古老的形式,印证了“古无轻唇音”的结论。
“古无舌上音”同样是清代学者钱大昕提出的重要音韵学论断,指上古汉语(先秦时期)没有“舌上音”(即中古的知、彻、澄、娘母,国际音标为[ʈ]、[ʈʰ]、[ɖ]、[ɳ]等卷舌音),这些声母是从上古的“舌头音”(端、透、定、泥母,即[t]、[tʰ]、[d]、[n]等舌尖音)分化而来的。这一现象在谐声字、通假字和方言中均有显著证据。
核心例证与音标对照
1. 直(中古澄母) vs. 特(中古定母)
- 直(中古音):《广韵》“除力切”,澄母[ɖʰĭək] → 现代读zhí [ʈʂɨ]。
- 特(中古音):《广韵》“徒得切”,定母[dək] → 现代读tè [tʰɤ]。
- 上古同源:两者同从“直”声,上古均为[d]声母(如“直”[drək],“特”[dˁək]),后“直”因介音影响卷舌化为澄母。
2. 竹(中古知母) vs. 笃(中古端母)
- 竹(中古音):《广韵》“张六切”,知母[ʈĭuk] → 现代读zhú [ʈʂu]。
- 笃(中古音):《广韵》“冬毒切”,端母[tuk] → 现代读dǔ [tu]。
- 上古同源:均从“竹”声,上古读[t](如“竹”[truk],“笃”[tˁuk]),后“竹”因介音卷舌化。
3. 陈(中古澄母) vs. 田(中古定母)
- 陈(中古音):《广韵》“直珍切”,澄母[ɖʰĭĕn] → 现代读chén [ʈʂʰən]。
- 田(中古音):《广韵》“徒年切”,定母[den] → 现代读tián [tʰjɛn]。
- 上古关系:谐声相通(如“陈”从“东”声,“田”从“十”声),上古均为[d](如“陈”[drən],“田”[l̥ˁiŋ],后演变为定母)。
4. 追(中古知母) vs. 堆(中古端母)
- 追(中古音):《广韵》“陟隹切”,知母[ʈĭuĕi] → 现代读zhuī [ʈʂuei]。
- 堆(中古音):《广韵》“都回切”,端母[tuɑi] → 现代读duī [tuei]。
- 上古同源:均与“隹”(短尾鸟)相关,上古读[t](如“追”[tur],“堆”[tˁul])。
分化条件与音变规律
- 卷舌化条件:中古舌上音(知组)的产生与三等介音[-j-]密切相关。
- 上古t- + 三等韵 → 中古知母[ʈ](如“知”[tre] → [ʈĭɛ])。
- 非三等韵字保留舌头音(如“东”[tˁoŋ] → 端母[tuŋ])。
- 谐声证据:
- 同一声符既可谐端组(舌头),也可谐知组(舌上),如:
- 者(章母[tɕĭa])→ 都(端母[tu])、著(知母[ʈĭo])。
- 方言留存:
- 闽南语保留上古舌头音,如“知”读[ti](非卷舌),与中古知母[ʈ]形成对比。
国际音标对照表
例字 | 上古音(拟音) | 中古音(广韵) | 现代普通话 |
直 | *[drək] | [ɖʰĭək] | zhí [ʈʂɨ] |
特 | *[dˁək] | [dək] | tè [tʰɤ] |
竹 | *[truk] | [ʈĭuk] | zhú [ʈʂu] |
追 | *[tur] | [ʈĭuĕi] | zhuī [ʈʂuei] |
陈 | *[drən] | [ɖʰĭĕn] | chén [ʈʂʰən] |
结论
“古无舌上音”的实质是:
1. 上古只有舌头音(端组),舌上音(知组)是后来因介音影响分化出的。
2. 分化始于汉魏,完成于隋唐(《切韵》时代已分端、知两组)。
3. 现代普通话的卷舌声母(zh/ch/sh)部分来自中古知组,印证了这一音变链:
上古*t- → 中古ʈ- → 近代ʈʂ-。
通过谐声、方言和文献三重证据,可清晰还原这一音变历程。
以下是现代普通话中体现“古无舌上音”的例证,通过相同偏旁的字(谐声字)对比,展示上古舌头音(端组)与中古舌上音(知组)的分化关系,并标注国际音标(IPA)拟音。
一、核心例证:谐声字对比
1. 者(上古端组) → 都(端母) / 著(知母)
- 者(上古声符):
- 上古音:[tjaʔ](端母,拟音)
- 中古音:章母[tɕĭa](后演变为普通话 zhě [ʈʂɤ])。
- 分化例字:
- 都(端母):《广韵》“当孤切”,中古[tu] ← 上古[tˁa],现代读 dū [tu]。
- 著(知母):《广韵》“陟虑切”,中古[ʈĭo] ← 上古[traʔ],现代读 zhù [ʈʂu]。结论:同一声符“者”既可谐端母(都),也可谐知母(著),证明上古无舌上音。
2. 占(上古端组) → 点(端母) / 战(章母,与知组同源)
- 占(上古声符):
- 上古音:[tam](端母)
- 中古音:章母[tɕĭɛm](后演变为 zhān [ʈʂan])。
- 分化例字:
- 点(端母):《广韵》“多忝切”,中古[tem] ← 上古[tˁemʔ],现代读 diǎn [tjɛn]。
- 战(章母):《广韵》“之膳切”,中古[tɕĭɛn] ← 上古[tjan],现代读 zhàn [ʈʂan]。结论:“占”声字分化为端组(点)和章组(战),章组与知组同源(均来自上古t-)。
3. 隹(上古端组) → 堆(端母) / 椎(知母)
- 隹(上古声符,短尾鸟):
- 上古音:[tuj](端母)
- 中古音:章母[tɕĭuĕi](后演变为 zhuī [ʈʂuei])。
- 分化例字:
- 堆(端母):《广韵》“都回切”,中古[tuɑi] ← 上古[tˁul],现代读 duī [tuei]。
- 椎(知母):《广韵》“直追切”,中古[ɖʰĭuĕi] ← 上古[drul],现代读 chuí [ʈʂʰuei]。结论:“隹”声字分化为端组(堆)和知组(椎),体现上古t-到中古[ʈ]的音变。
二、音变规律总结
- 分化条件:
- 上古t-(端母) + 三等介音[-j-] → 中古知母[ʈ](如“著”[traʔ] → [ʈĭo])。
- 上古t- + 非三等韵 → 中古端母[t](如“都”[tˁa] → [tu])。
- 谐声原则:
- 同一声符的字既可读端组(如“都”),又可读知组(如“著”),说明上古声母相同。
- 方言证据:
- 闽南语保留上古舌头音,如“知”读[ti](非卷舌),与中古知母[ʈ]形成对比。
三、国际音标对照表
声符 | 例字 | 上古音(拟音) | 中古音 | 现代音 |
者 | 都 | *[tˁa] | 端母 [tu] | dū [tu] |
ㅤ | 著 | *[traʔ] | 知母 [ʈĭo] | zhù [ʈʂu] |
占 | 点 | *[tˁemʔ] | 端母 [tem] | diǎn [tjɛn] |
ㅤ | 战 | *[tjan] | 章母 [tɕĭɛn] | zhàn [ʈʂan] |
隹 | 堆 | *[tˁul] | 端母 [tuɑi] | duī [tuei] |
ㅤ | 椎 | *[drul] | 澄母 [ɖʰĭuĕi] | chuí [ʈʂʰuei] |
四、结论
- 谐声系统是证明“古无舌上音”的核心证据,同一声符的字分属端组和知组,表明上古只有舌头音。
- 音变路径:上古*t- → 中古*ʈ-(三等韵) / *t-(非三等韵) → 近代*ʈʂ-(如“知”tre → ʈĭɛ → ʈʂɨ)。
- 现代普通话的卷舌音(zh/ch/sh)部分来自中古知组,而方言(如闽语)仍保留上古舌头音读法。
通过这些例证,可清晰看到汉语声母从上古到中古的系统性分化,印证钱大昕“古无舌上音”的论断。
现代汉语方言中,“古无舌上音”和“古无轻唇音”的现象在部分方言(尤其是闽语、客家话、粤语等)中仍有显著保留,这些方言的读音直接反映了上古汉语的声母特点。以下是具体分析:
一、古无舌上音的方言保留
上古的舌头音(端组 [t]、[tʰ]、[d])未分化出中古的舌上音(知组 [ʈ]、[ʈʰ]、[ɖ]),部分方言仍读如端组。
1. 闽南语(最典型)
闽南语基本未发生“端知分化”,中古知组字仍读如端组:
- “知”(中古知母 [ʈĭɛ])→ 闽南语 [ti](同端母)
- “茶”(中古澄母 [ɖʰa])→ 闽南语 [te](同定母)
- “竹”(中古知母 [ʈĭuk])→ 闽南语 [tik](同端母)
结论:闽南语的知组字仍读[t],完全保留上古舌头音特征。
2. 客家话
客家话部分知组字仍读如端组:
- “中”(中古知母 [ʈĭuŋ])→ 客家话 [tʊŋ]
- “直”(中古澄母 [ɖʰĭək])→ 客家话 [tʰit]
3. 粤语(部分保留)
粤语知组已分化,但个别字仍读端组:
- “啄”(中古知母 [ʈĭɔk])→ 粤语 [tœk](同端母)
二、古无轻唇音的方言保留
上古的重唇音(帮组 [p]、[pʰ]、[b]、[m])未分化出中古的轻唇音(非组 [f]、[v]),部分方言仍读重唇。
1. 闽南语(最典型)
闽南语轻唇音字仍读重唇:
- “飞”(中古非母 [pɨi])→ 闽南语 [pe]
- “饭”(中古奉母 [bʱɨɐn])→ 闽南语 [pŋ]
- “斧”(中古非母 [pɨo])→ 闽南语 [pɔ]
2. 客家话
客家话部分轻唇音字读重唇:
- “分”(中古非母 [pɨun])→ 客家话 [pun]
- “肥”(中古奉母 [bʱɨi])→ 客家话 [pʰui]
3. 粤语(部分保留)
粤语轻唇音已分化,但个别字仍读重唇:
- “浮”(中古奉母 [bʱɨu])→ 粤语 [pʰɐu]
- “孵”(中古敷母 [pʰɨu])→ 粤语 [pʰou]
4. 吴语(如温州话)
吴语部分轻唇音字仍读重唇:
- “风”(中古非母 [pɨuŋ])→ 温州话 [hoŋ](声母弱化,但韵母反映重唇)
- “问”(中古微母 [mʱɨun])→ 温州话 [məŋ]
三、总结:方言保留规律
音变 | 上古音 | 中古音 | 普通话 | 方言保留(例) |
古无舌上音 | *[t] | 知组 [ʈ] | zh/ch/sh | 闽南语“知”[ti] |
古无轻唇音 | *[p] | 非组 [f] | f | 闽南语“飞”[pe] |
关键结论
- 闽南语保留最完整,几乎未发生“端知分化”和“轻唇化”。
- 客家话、粤语部分保留,但已受官话影响发生音变。
- 吴语轻唇音弱化,但韵母仍反映重唇来源。
- 官话(普通话)完全分化,形成现代卷舌音(zh/ch/sh)和轻唇音(f)。
这些方言的读音为“古无舌上音”和“古无轻唇音”提供了活的语言证据,印证了上古汉语的声母系统。